![]() | 雷輔天將軍墓(巴州區)雷墓,位于化成鎮宋家碥村西500米,雷家衙門右側100米,建于光緒三年,竣工光緒六年。坐北朝南,為土冢墓,封土為長條形,長10.5米,前寬7米,后寬3.4米,前有墓碑,碑前是牌坊,再前是化紙庫、石獅一對。墓碑為石質仿木結構建筑,5重檐歇山頂,底層為7柱、六開間,寬10米,高9.3米,厚0.8米、二,三,四層為4柱三開間,上層為2柱單開間。碑壁上刻有二十四孝、戰當陽。石柱上刻有滾龍等高浮雕及鏤空雕刻20余幅。下層當心間石壁正中刻有帝誥封武功將軍諱輔天、字世義,號仁山,雷老大人……[詳細] |
![]() | 陰靈山風景名勝區 陰靈山以其峻峭的山勢、秀美的林木、奇異的山石、精湛的碑林聞名于川東北地區! £庫`山風景名勝區在巴中市北棗林鄉境內,離巴州城僅10公里。主峰高1420米,總面積64平方公里。它歷史悠久,自北魏以來就是道教、佛教圣地。陰靈山原名靈應山,相傳明嘉巴州區農民靖年間,四川總督甘肅人李肅,為治母眼疾,苦苦祈禱,觀音顯圣醫好了老夫人的眼疾,李總督為銘感觀音化身救母之恩,親赴巴州靈應山,新修廟宇13座,重塑菩薩金身,并遵觀音菩薩夢中之言將靈應山改名為陰靈山。自此,陰靈山名揚川陜,譽滿巴蜀![詳細] |
![]() | 水寧寺摩崖造像為佛教摩崖雕塑造像,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在巴中市巴州區清江鎮。唐代鑿刻,F僅有27完窟、300余尊造像。目前保存完好的有11龕窟,其中第1、2、3、4、8號龕雕像最為精美,造型生動,技藝精湛,人物特征鮮明、生動! ∷畬幩率,地處巴中縣城東37公里的清江、斯連、花溪三鄉交界處。水寧寺,古為始寧寺!跺居钣洝吩啤皬U始寧縣,在縣東南五十里。梁普通六年(公元526年)于此置遂寧郡,又于郡理置始寧縣,因山為名”。隋開皇三年廢郡。北宋乾德四年廢縣,省入化成縣(今巴中縣)。水寧寺石窟就坐落在……[詳細] |
![]() | 南龕摩崖造像巴中南龕古窟造像位于巴城南一公里的南龕坡山,南龕古窟巖石壁立,高十余丈,長數百尺,方正如削,列層分龕,鑲佛累累,南龕造像精巧玲瓏,姿態各異,氣質渾厚,端莊豐滿,神情瀟灑,典雅大方。巴中曾榮獲石窟之鄉美名,它有東龕、南龕、北龕、西龕,尤以南龕最勝,規模宏大,雕嵌玲瓏,櫛比相連,巴中南龕古窟是古代勞動人民巧奪天工的藝術精品,是古代石窟藝術的優秀代表,是巴州古文化的歷史見證。南龕古窟造像,始創于南北朝,隨廟不斷增鐫,形成了規模宏大的石窟群,F有造像一百三十七龕,二千余尊,有經幢十四座,造像……[詳細] |
![]() | 巴中城,曾榮獲石窟之鄉美名,它有龕、南龕、北龕、西龕,尤以南龕最勝,規模宏大,雕嵌玲瓏,械櫛比相連,它是古代石窟藝術的優秀代表,它是巴州古文化的結晶! ∧淆惞趴呶挥诎统悄弦还锏哪淆惼律胶,巖石壁立,高十余丈,長數百尺,方正如削,列層分龕,鑲佛累累,南龕造像,始創于南北朝,隨廟不斷增鐫,形成了規模宏大的石窟群,F有造像一百三十七龕,二千余尊,有經幢十四座,造像碑十則,新建碑四則,嚴武(唐巴州牧)“奏表”碑一幅,題記五十條,詩文五十二首,造像精巧玲瓏,姿態各異,氣質渾厚,端莊豐滿,神情瀟灑,典雅……[詳細] |
![]() | 平梁城位于巴中市巴州區城西郊10公里處的平梁寨上。南宋淳祐十一年(1251年),先任四川安撫制置使、時任兵部尚書的余玠令都統張實修筑平梁城,取掃平梁州之義,而山寨遂以此而得名。平梁城居山寨之上,而山寨四周如削,易守難攻,是四川抗御蒙軍的古城寨之一。宋時在山寨上修筑城墻達20里,5寨9門,內外兩層,排列整齊,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姑善陂g,州城官民及州衙曾遷入此城寨。清嘉慶二年(1797年),白蓮教農民起義軍占領巴州城,州城吏民及州衙再次遷入平梁城,并在城內建有鴻禧寺,又名真武廟(已毀)。清咸……[詳細] |
![]() | 1993年經四川省人民政府批準,在巴中市建立的川陜蘇區將帥碑林,是革命的見證,歷史的豐碑,紅軍的青史。碑林立碑4000余塊;安放飛機l架,建奉獻碑1座。建有紅四方面軍將士英名紀念碑和紅軍陵園。印刷出版《川陜蘇區將帥碑林》?汀洞兲K區將帥碑林文集》。征集到中央領導和紅軍高級將領的賀詩題詞數百件,掌握有紅四方面軍將士名錄6550余人,烈士名錄7.2萬人,收集紅軍史料1.5億字,以及紅軍將士的簡歷、照片、手跡數千余件。嵌立紀念碑的數千名紅軍將士中,有元帥1人,國家領導7人,大將2人,上將17人,中……[詳細] |
![]() | 該館由鄧小平親筆題書館名,是我國第一個以根據地命名的專門性博物館。它的前身為巴中人民文化博物館,始建于1951年。1961年更名為川陜革命根據地巴中紀念館。1979年3月,經四川省人民政府批準,定為“川陜革命根據地博物館”。新館落成于1984年口館址在巴中市巴州區城南南龕山的半坡上,占地面積1.33萬平方米,建筑面積3827平方米。陳列大樓由三個展廳、珍品陳列室、影視放映廳等組成。陳列大樓兩側是紅軍石刻陳列廊,東側為觀光廊亭。整個建筑雄偉壯觀,綠樹紅墻渾然一體。川陜革命根據地博物館現有館藏文物資……[詳細] |
![]() | 此碑林位于巴中市巴州區南完山頂,占地7萬多平方米,與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南龕摩崖造像、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和全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川陜革命根據地博物館相毗鄰,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及青少年教育基地。整個碑林有紅四方面軍主要將領徐向前、陳昌浩、李先念和張國燾紀念像園;劉伯堅烈士紀念像園;碑林長廊;楹聯長廊;川陜蘇區紅軍將士英名紀念碑;吳瑞林將軍紀念碑;紅軍陵園;奉獻碑;標牌碑;觀景臺共十大碑區。安放有“殲六”戰斗機一架及“二七”高炮兩門。共嵌立石碑3388塊,刻紅軍英名10萬![詳細] |
![]() | 回風亭,四川省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回風亭位于巴中市巴州區城西唐巴、巴廣公路的匯交處。始建于一九二六年,竣工于一九二九年,是當時供軍事瞭望,和平時期則作為巴城百姓登高遠眺,吟詩作畫,內室常年關閉,外面階梯可供游人休息;仫L亭座南朝北,平面呈正八邊形共五層,立面仿哥特式建筑,中西文化融匯,五層樓閣式建筑風格,磚木混合簡體框架結構體系。占地面積210平方米,建筑面積675.2平方米,通高31米,屋頂為井干式結構八邊形穹窿頂。屋面蓋粘土筒瓦,八條屋脊設花磚脊,閣頂正中用碎瓷鑲嵌寶瓶,寶瓶上裝金屬……[詳細] |
![]() | 晏陽初博士是著名的平民教育家和鄉村改革的奠基人。1890年出生于巴州城內,1990年逝世于美國紐約,活了100歲。他曾在20世紀初與陶行知等人發起中華平民教育促進總會,一生致力于平民教育。為了紀念這位巴中籍的偉人,巴州區在城東南2.5公里的塔子山(又名長鼻山)頂建了晏陽初文化公園。公園占地3.5萬多平方米。園內建有460平方米的晏陽初文化博物館;有全國人大副委員長雷潔瓊撰寫墓志的晏陽初陵墓;有晏陽初漢自玉雕像。辛亥革命先驅董修武墓亦在園內。園的四周塑有高4米的巴中歷代名人的花崗石雕像;園前有現存……[詳細] |
![]() | 巴中化湖水利風景區位于巴中市巴州區,依托化成水庫而建,面積12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積3.12平方公里,屬于水庫型水利風景區;伤畮煳挥谇饔蛏嫌,是一座以農業灌溉、城鎮供水為主的中型水庫。景區內的摩崖造像、紅軍石刻至今保存較為完好,化成鎮也是川北地下黨的發源地,紅色文化氛圍濃郁。近年來,景區內市廉政教育培訓中心和市法紀教育基地相繼建成,并依托環湖廉政公園的建設,將化湖打造成為休閑清凈自然之風與廉政教育清正高潔之風相融合的特色景區,成為水生態文明建設與政治文明建設相結合的典范![詳細] |
![]() | 巴中白塔,原名凌云塔,在四川省巴中市,就是古代巴州。白塔聳立高崖,俯視南江,鳥瞰全城。白塔為川北造型最美麗的高層建筑。平面八角形,13層,高43米,建造于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白塔結構內部用石,外部用磚,磚石合砌。內部石梯成為螺旋式,共11層(因頂部二層為實心)。白塔每層有用磚砌出的券窗8個,塔內每層有石造塔室一個,建筑質量相當堅固![詳細] |
![]() | 現留存的李家大院舊貌依然保存完好,李家大院修建于清光緒年間,建筑精美,布局合理,整個大院占地約900 平米,屬四合院,兩邊設計內天井。正堂屋房上的橫梁花紋,精雕細琢,手藝精湛。木雕門窗都有鏤空圖案,保存完好。㱏對面巖墻和樓門,清一色的石板鋪砌而成的石院壩基本完好,傳統工具大都存在,真是古色古香。李承恩是李家大院的第一任主人。他是慈禧太后的護駕大臣,人呼“李榜眼”。李家大院原由余敏松修造,佘必昌之孫余奇三繼承,后余奇三抽鴉片敗了家業,賣給了通江楊柏鄉七星村李承恩,李承恩買來后由侄兒李……[詳細] |
![]() | 巴中蓮花山 巴中蓮花山坐落巴中市西北12公里的平梁鄉境,最高峰海拔1050米,總面積83平方公里,上有五溝五梁,形如蓮花盛開,故而得名。遠看蓮花山,木榮山峻,景色旖旎,令人神往! “椭猩徎ㄉ缴止珗@一期開發投資380萬元,巴中蓮花山將完成“蓮花山莊”3000立方米的多功能服務設施,-議廳、餐廳、娛樂廳、高中低檔客房等于一體。巴中蓮花山相繼二期開發將投資600萬元,完成“黃家山莊”和“張家山莊 ”的綜合服務設施,巴中蓮花山達到每年可接待10至15萬人進山游覽! “椭猩徎ㄉ疥柎喝,游者甚眾![詳細] |
![]() | 光福寺位于巴州區城南的南龕山北側。古時寺廟建于南龕摩崖造像下側。20世紀90年代重建時,移到原梓潼宮(早毀)處。光福寺始建于梁魏。在歷史上曾以山為名,叫南龕寺、化成寺;也曾因山有大楠木樹而名楠木寺。唐代嚴武為巴州刺史,修茸一新之后,表奏朝廷,請賜名光福寺,乾元三年(760年)四月十三日,肅宗準奏,泐名于石上。1993年巴中地區建立,時任四川省佛學院教授、知名海外的盲人佛學家唐仲容贈送緬甸玉佛1尊,于是肇起籌建玉佛寺。延請四川省佛教協會常務理事、遂寧市廣德寺監院釋昭全住持,先后迎請高三米的緬甸玉佛……[詳細] |
![]() | 北龕石窟位于巴中市城北1公里的蘇山南麓,現存造像34龕窟348軀,始鑿于初唐,以盛唐造像最多。北龕石窟佛教造像雕刻精細,線條柔和,小巧玲瓏,多彩多姿;有的身軀修長,有的面部豐滿。7號窟,高350厘米,寬320厘米,深290厘米。內窟楣的五身伎樂,有的彈古箏,有的吹竹笛,有的彈琵琶,有的擊腰鼓,神態十分得意。在窟頂的四身淺浮雕飛天,也隨著樂聲在天空中飛旋。在窟右壁下方刻有一供養人,頭挽高發鬌,身長腰細,著長袍,實為窈窕少女。14號龕的龕楣設計別具一格。在二方連續的卷草紋飾上,雕刻了兩身背向飛行的飛……[詳細] |
![]() | 西龕石窟位于巴中市城西約2公里的鳳谷 山西龕村,現存造像90余龕,分布在龍日寺、流杯池、佛爺灣三處,為巴中現存石窟中內容最豐富者。佛爺灣位于山腳下,又稱西龕寺,現存龕像集中分布于南北向的一崖面上,共50余龕。內容有釋迦佛、彌勒佛、菩提瑞像、七佛、釋迦多寶并坐、釋迦彌勒并坐、阿彌陀佛與五十菩薩、觀音菩薩、釋迦老君并坐及墓塔和碑刻等。絕大部分像龕鑿于盛唐,其中1 0號龕側有開元三年(公元715年)的造像記。距離1 0號龕不遠的21號龕側有五代時題刻的“檢得大隋大業五年造前件古像”題記。21號龕內雕釋……[詳細] |